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是联系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纽带,其规范化发展不仅关乎基层治理的效能,更直接影响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东坡故里,社会组织正以“毛细血管”的触角深度嵌入城市肌理,既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成为民生福祉的“造血细胞”。近年来,眉山各类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数据显示,全市社会组织数量于2023年达到历史峰值1717家,此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2025年,全市登记社会组织为1458家,它们活跃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慈善救助、教育文化、生态环保、权益维护等多领域,逐渐完善门类、覆盖多面、发挥作用、形成体系,打通了基层服务的神经末梢。
一头接着千行百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眉山社会组织如何成为助力发展的“生力军”?
织出民生关爱“保障网”
“曾叔叔,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不久前,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眉山品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廖周镁开始了入户走访。范大姐一级听力残疾、刘大姐的丈夫生病住院家中无稳定经济来源、何大爷最近提交了低保申请……她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丹棱县需要重点关注人群的情况。每周,该社会组织的21名工作人员都要进村(社区)入户,了解困难群众需要,同时还要组织公益活动,将温暖送到他们身边。
社会服务机构是社会组织的三驾马车之一,能提供各类专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活动,是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帮手。我市已培育登记社会服务机构591家。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发动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救助对象家庭状况入户调查、未成年人关爱项目、特困对象身体评估、街面巡查及流浪乞讨人员心理辅导、低保残疾对象社会融入、低保家庭就业支持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民生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度,打通关爱困难群众服务的“最后一米”。
聚焦服务社会,我市引导社会组织在慈善救助、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中,特别是在“一老一小”关爱上展现新作为。
在东坡区太和镇莲墩村,欢乐的笑声从儿童服务站的院坝中传来,眉山小熊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露馨正带领孩子们做彩虹伞游戏。2023年起,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与眉山市未保中心通过联合打造壹基金儿童服务站,支持本地公益组织在乡村社区、城乡结合社区等建立安全友好的儿童活动空间,以“社区空间+专职+服务”模式,为0-12岁的乡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提供结构化课程和参与式活动等高质量陪伴服务。眉山小熊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便承接了莲墩村的服务项目。
牵出协同发展“生态链”
“协会帮助我们拓展了销售渠道,是我们食品企业的‘娘家人’。”四川德康通内斯食品有限公司道出会员企业心声。不久前,眉山市食品工业协会邀请德阳市火锅产业协会及十余家肉制品加工企业代表来眉山考察。此次考察不仅让企业交流了市场前景和需求,更搭建了眉山高端肉制品供应链与德阳火锅产业需求端的直通桥梁。
食品产业是眉山的特色产业之一,其中,“味在眉山”销售收入在去年突破1246亿元。为整合全市食品企业资源,引领企业科技创新、拓展市场,眉山市成立了食品工业协会,并成立了12个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眉山食品工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助力企业拓展市场、提升品牌,更推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破解发展难题,让“味在眉山”香飘更远。
近年来,眉山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建立行业协会、商会,凝聚合力。今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整体布局,全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银发经济等产业,联合相关市级部门实施社会组织“补链强链”计划,孵化培育产业支持型社会组织。培育社会组织创新开展“链式”服务,搭建“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空间链”“政策链”等平台,整合资源、匹配需求,以高质量的服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重点行业商协会50个,成为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力量。
聚焦建筑行业的发展,眉山市建筑业协会致力于促进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利益、提供专业服务。今年3月,协会筹备建立眉山建筑人才信息库,通过搭建人才供需平台,给企业和建筑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去年年底,眉山市成立电子商务协会,建立了眉山品牌好物库、眉山网红主播库、眉山电商企业库,推出了70多件眉山品质好物,并整合眉山网红主播、优质电商企业资源,提升了行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眉山市养老服务业协会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及社会公益事业,推进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改革与发展,推动建立具有眉山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眉山市家政协会联合眉山家政企业打造家政服务公共品牌“苏小妹”,通过统一培训流程、规范服务标准、建设诚信平台等方式,形成了家政服务知名品牌,有效提升了妇女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汇聚微光,可成星海。无论是聚焦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基本社会服务,还是助力产业兴旺、助推社区文明,社会组织凭借其专业优势,为眉山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绘出行稳致远“新蓝图”
近年来,我市社会组织数量从“求数量”到“求质量”转变,如何让社会组织“质量”提升?我市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打出政策引导、能力提升、监督管理“组合拳”。
完善制度体系,筑牢发展根基。我市坚持以制度建设、机制建设为根本,围绕社会组织“登、育、管、用”工作全流程,形成了以《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为主,配套《社会团体成立登记指南》《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规范》《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学习资料》等“1+N”制度体系。在登记服务环节,探索推出“一表通”“一站办”服务模式,开展“新成立社会组织验资一件事”试点,将验资时间从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
提升服务能力,激活发展动能。今年,全市新制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2件,培训行业人才5000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帮助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困难人群3000余人次。各类组织机构还嵌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严格监督管理,守牢发展底线。全市构建了“智慧监管+联合惩戒”双驱动机制。通过“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实现登记信息、年检结果、评估等级、行政处罚等数据实时共享。同时建立与业务主管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联合检查机制,定期开展抽检,推动由民政“单一监管”向多部门“综合联管”转变,全面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督促注销“僵尸”社会组织92家,依法撤销问题社会组织39家。
如今,我市越来越多社会组织以规范促效能,在养老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力量。未来,我市将持续完善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让社会组织在阳光下运行,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