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省民政厅官方网站!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 索 引 号 :
  • 公文种类:
  • 发布机构:民政厅等二十三部门
  • 成文日期:2024-10-25
  • 发布日期:2024-10-31
  • 文  号:川民发〔2024〕117号
  • 有 效 性 :有效

关于印发《四川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民政局、党委政法委、党委网信办、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文化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统计局、广电局、医保局、疾控局、妇儿工委办公室、团委、妇联、残联:

现将《四川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四川省民政厅    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    中共四川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公安厅    四川省司法厅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    四川省医疗保障局    四川省疾病防控制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共青团四川省委    四川省妇女联合会    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

20241025

四川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儿童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第七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第十次四川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要求,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促进流动儿童均等享有高质量权益保障和关爱服务,按照民政部等21部门印发的《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民发〔202435号)相关要求,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为主题,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强部门协同,开展摸底排查,完善保障措施,加强关爱服务,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基本原则

坚持儿童优先。在各项工作中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利益,将儿童作为优先保障和服务的对象,坚持公共事业优先规划、公共服务优先惠及、公共资源优先保障,将流动儿童作为服务重点,推动流动儿童全面发展,使流动儿童权益更有保障、人生更加出彩、生活更加幸福。

坚持统筹推进。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各方作用,建立完善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使用各类资源推动工作落实,坚持边摸底排查、边建立台账、边实践探索、边总结经验,持续提升关爱保护质量。

坚持公平可及。完善流动儿童保障措施,加强关爱服务,持续缩小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差距,推动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更加公平、便利、优质的服务。

坚持着眼长远。在切实解决流动儿童关爱保护重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持续推进流动儿童平等享有公共服务政策,不断推动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工作目标

2026年,全省流动儿童相关政策制度更加优化健全,关爱服务工作更加精准有效,重点领域惠民措施更加平等均衡,儿童信息台账更加精准,基层基础更加坚实牢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到2035年,全省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关爱保护体系全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均等优质,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权益得到全面保障。

二、开展监测摸排建立信息台账

精准监测摸排。各地要认真组织开展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工作,将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双方或一方离开户籍地,跨县域异地居住或生活6个月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流动儿童监测摸排范围(城市中心城区的市辖区之间异地居住或生活的除外)。监测摸排工作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民政部门牵头负责,教育、公安、卫生健康、医保、疾控、残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具体摸排工作。要有效整合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网格员、学校教职工、公安干警、医生及爱心志愿者等力量,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信息收集便利优势,依托教育部门掌握的学生学籍信息、随迁子女名单等,公安部门掌握的户籍信息、流动儿童信息等,扎实做好数据采集、甄别、汇总、更新等工作。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流动儿童定期监测摸排工作机制,至少每半年更新一次流动儿童信息。各地民政部门要及时完成数据采集工作,按规定时限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省委政法委、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疾控局、省残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工作台账。对监测摸排发现存在家庭生活困难、自身残疾、监护缺失、流浪、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流动儿童,以及主动提出救助帮扶需求的跨乡镇(街道)的流动儿童,要建立重点关爱服务对象信息台账,探索建立需求清单,定期走访探视,针对性开展关爱保护,保障儿童合法权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重点关爱服务对象档案,加强档案管理,确保信息安全。选取全国实施两纲示范县(区)、国家儿童友好试点建设城市开展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动态监测。(省委政法委、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省医保局、省政府妇儿工委办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构建大数据平台。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加强数据比对共享,推动实现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数据分析应用功能,逐步实现流动儿童等数据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流动儿童情况,及时跟进提供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要运用大数据功能,实现流动儿童数据在居住地与户籍地间信息推送、比对分析等功能,探索建立流动儿童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教育、公安、民政统计局、医保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制度措施提升保障水平

优化落实教育保障政策。各地教育部门推动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落实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促进流动儿童就近在普惠性幼儿园入园。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就学政策,在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工作中,充分考虑流动儿童特殊困难。加大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力度,稳步提高流动儿童就读公办学校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比例,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高考政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做好流动儿童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工作,确保应返尽返、不漏一人(教育负责)

推进完善卫生医疗保障措施。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在制定和组织实施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公共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等政策措施时,充分考虑流动儿童实际需求,协同当地疾控部门持续做好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工作,可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设置接种单位、增加服务频次和延长服务时间等方式,提供便利的预防接种服务;结合卫生应急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工作,帮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掌握急救等基本卫生常识和技能,提高卫生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促进流动儿童就近就便获得普惠托育服务。各地医保部门要持续推动流动儿童持居住证在居住地参加居民医保工作,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确保参保儿童医疗保障权益。各地残联要保障流动残疾儿童在居住地申请和享受康复救助。各地要为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流动儿童,及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卫生健康委、医保局、疾控局、残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织密织牢基本生活保障网。儿童居住地民政部门要分类加强流动儿童生活保障,对于符合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条件的,协调户籍地民政部门按照相关政策认定资格,及时纳入保障,建立健全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进跨省通办,提供便民服务;依托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提供临时监护、长期监护保障;在急难发生地为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提供临时救助;协调户籍地民政部门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对于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的流动儿童家庭,通过实物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者发放租赁补贴等方式,保障流动儿童家庭住房权益。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在公交线路布局、学生公交卡办理、通学公交开通等方面,为流动儿童提供便利。鼓励支持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设立项目、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流动儿童慈善帮扶,重点对家庭生活有困难的流动儿童给予帮助。(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残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关爱服务促进健康成长

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各地要加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构建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各地妇联、教育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对流动儿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督促指导流动儿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村(居)民委员会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犯儿童合法权益的要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流动儿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存在上述情形的,应当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各地要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流动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落实家庭监护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法院、检察院、教育、公安司法厅、省妇联省政府妇儿工委办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提供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各地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医生、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作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引导流动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密切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为有需求的流动儿童分类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心理慰藉等服务,切实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在工作中发现有心理、行为异常的流动儿童,要积极配合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采取干预措施,符合条件的应当纳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范围。教育部门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校按相关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国家要求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一人一档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妥善处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地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团委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配合,畅通家庭、学校、社区、12355青少年服务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与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之间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省委政法委、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委、团省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加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各地要逐步推进政府举办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场所对流动儿童免费开放,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按照有关规定对流动儿童实行免收门票费用等多种方式优惠。各地网信部门要持续净化儿童网络空间,丰富儿童数字生活体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知识普及,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流动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为儿童提供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各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要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法律进校园”“庭审进校园”“法院开放日“少年警校”亲职教育课堂等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各地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幼儿园提供有益于流动儿童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课外实践活动时注重引导流动儿童共同参与。各地民政部门要组织动员社会组织等,有针对性地为流动儿童提供阅读指导、书信陪伴、文娱活动等服务。各地广电部门要组织创作、传播有利于流动儿童成长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各地团委、妇联要推进青少年宫、童伴之家、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对流动儿童免费开放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性、公益性课外兴趣培训课程和流动儿童文化服务活动,不断充实流动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委网信办、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司法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团省委、省妇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开展城市融入服务。各地要动员企业、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通过开展城市文化介绍、社区环境熟悉等活动,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各地发展改革、妇儿工委办等部门在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将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作为重要内容,促进流动儿童共享安全便捷舒适的空间、设施、环境和服务。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流动儿童就近就便享受相关服务。各地司法行政部门要为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各地团委、妇联通过开展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共同参与的社区实践活动,帮助流动儿童熟悉社区环境。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不断优化稳岗就业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为流动儿童父母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发展改革委、民政司法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和旅游厅、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团省委妇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工作要求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深刻认识做好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统筹规划,压实属地责任,将此项工作纳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和民生实事项目重点部署。各市(州)民政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于202412月底前以市(州)为单位报民政。各相关部门要将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本部门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对本系统指导监督,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方案落地落实。各级党委政法委、发展改革、团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将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平安四川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等统筹推进。

十五建立服务清单。各市(州)民政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分析本地区流动儿童基本服务需求,对照《四川省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见附件),制定并发布本地区流动儿童享有关爱服务清单,明确具体服务对象、项目、内容等,覆盖范围和实现程度不得低于《四川省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要求,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及时修订发布。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本地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清单的宣传解读,使流动儿童家庭能够更充分了解具体内容,更好享受政策红利。

十六夯实基层基础。各地民政部门要建立以市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为主阵地的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基层工作网络,着力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体化运行;选优配强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实现专业培训全覆盖。各地发展改革、民政、妇儿工委办、团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儿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谋划布局,在社区增加儿童服务场所和空间。各地人民检察院、民政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的深度合作。各地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根据本地区流动儿童数量和保障需求,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做好流动儿童工作相关经费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加大对儿童主任的补助力度。各地加大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的资助和购买服务力度,加强对相关社会组织开展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支持指导。

十七强化推进落实。民政会同相关部门及时调度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进展情况,每年牵头召开一次推进会议,推动工作落实。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发现有关单位存在管理漏洞或履行职责不力的,及时发出司法建议或检察建议。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压紧压实责任,加强工作督导,对于工作成效明显的,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和奖励,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广大流动儿童。

(十八)营造关爱氛围。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便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强流动儿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普及率。要注重挖掘并广泛宣传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宣传工作中,要注意保护儿童个人隐私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社会舆情,造成不良影响。

四川省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