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相关文件
四川省民政厅 四川省公安厅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印发《四川省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5日
【字体:

各市(州)民政局、公安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局(委)、交通运输局(委)、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和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要求清理了一大批不规范地名,但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割断了地名文脉,损害了民族文化,妨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地名文化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清理整治规范地名,根据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民发〔2018146号),我省制定了《四川省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民政厅         公安厅         自然资源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交通运输厅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922

 

 

 

 

 

 

 

 

 

 

四川省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范地名管理、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和各地各部门实际,积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切实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完善地名管理法规制度,提升地名文化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地名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百姓生活、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目标任务

自本方案下发之日起,力争用9个月的时间,完成地名标志、道路交通标志等相关公共标志牌及户外广告牌、地图领域中的不规范地名信息清理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持续推进相关证照上的地名地址信息变更及建章立制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地名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提高我省地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清理整治的主要任务包括:

1、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2、清理更新不规范地名信息。对标注不规范地名的地名标志、道路交通标志等公共标志牌进行更换;对涉及不规范地名信息的身份户籍、不动产登记、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等证照上的地名地址信息予以变更。

3、规范使用标准地名。清理房地产广告、户外标牌标识、互联网地图、在线导航电子地图等载体上的不规范地名;加强地名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及时为社会提供准确便捷的标准地名信息。

(三)工作原则

1、审慎稳妥、依法实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严格遵照认定标准,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科学合理确定不规范地名清单,对于可改可不改的不予更改,防止乱改老地名,确保地名总体稳定。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依法依规推进,避免因地名命名更名引发群体性事件。

2、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动员、广泛宣传,争取相关利益主体和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妥善做好所涉证照信息变更,尽量降低因地名更名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3、体现特色、传承文脉。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要符合地名命名更名基本原则,体现历史、地理、人文特征和地方特色。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多起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美好向往与期盼、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地名、好地名,树立鲜明价值导向,彰显时代精神。

4、标本兼治、注重实效。按照整治存量、遏制增量的要求,在做好清理整治现有不规范地名的同时,着力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机制或制度问题,不断健全完善地名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有效遏制产生和使用新的不规范地名。

二、方法措施

(一)明确清理整治对象和重点。清理整治对象主要是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违反《地名管理条例》和《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地名命名原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规范地名。主要包括:地名含义、类型或规模方面刻意夸大,专名或通名远远超出其指代地理实体实际的地名;以外国人名地名以及使用外语词及其汉字译写形式命名的地名;盲目追求怪诞离奇,地名用字不规范、含义低级庸俗或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地名;一定区域范围内多个地名重名或同音的地名(认定原则和标准见附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同步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擅自命名以及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不标准、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清理规范。要把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集中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地名作为重点,坚决以清理整治。《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前命名、已经约定俗成且不违背公序良俗的老地名原则上不列入清理整治范围。

(二)合理确定清理整治清单。一是细化认定标准。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认定原则和标准,为清理整治活动提供标准支撑,二是全面摸底排查。要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通过社会征集、调查核实等方式,全面了解本地区不规范地名数量、分布等底数详情,详细掌握其在公共标志、户外广告标牌、相关证照上的使用情况。三是形成清理整治清单。要结合摸底排查情况,采取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方式,对拟清理的不规范地名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不规范地名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三)标准化处理不规范地名。对列入清理整治清单的不规范地名,要根据地名管理有关规定分门别类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责任主体明确的,由地名主管部门单独或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下发整改通知,督促相关单位或产权人限期整改,并按有关规定与程序及时审批或备案;对于逾期不配合整改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地名主管部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专家研究论证、充分征求意见、社会风险评估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命名更名。要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通报命名更名情况,并及时面向社会公布命名更名情况,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使用标准地名。在工作中,可参照《房屋地址信息规范》[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2441-2018),201821日发布],逐步规范房屋地址编制信息,已经发生变动的要及时维护更新门牌标识,实现规范的房屋地址信息与门牌标识一致。

(四)有序清理使用环节的不规范地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关管理部门或单位要根据不规范地名标准化处理情况,及时清理地名标志、道路交通标志等公共标志牌中的不规范地名信息。住房城乡建设和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清理房地产广告、户外标牌标识中使用的不规范地名;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要督促地图编制、导航电子地图制作、互联网地图服务单位或企业及时更改网络电子地图上的不规范地名,监督出版单位在新版公开出版地图中使用标准地名。对居民身份户籍、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登记等证照上存在的不规范地名地址信息,各地可结合实际,在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前提下,采取集中变更或逐步变更的方式予以更换,并确保变更期间相关证照正常使用。

(五)大力加强标准地名公共服务。各级地名主管部门要依托省、市、县三级区划地名数据库,构建完善部门间地名信息共享机制,方便相关部门或单位在居民身份户籍、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登记、邮政快递业务、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地图编制等工作中及时获取标准地名信息。市(州)及以下各级地名主管部门要加强标准地名审核发布力度,加紧探索互联网+地名等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标准地名信息服务,引导社会各界自觉使用标准地名,压缩不规范地名滋生蔓延空间。

(六)健全完善地名管理制度机制。各地要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为契机,健全完善地名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和制度规范,明晰责任主体,加强地名规划,加大对居民区、建筑物、道路、街巷、台、站、港、场等名称的命名更名审核把关,完善地名命名更名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和风险评估等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坚决遏制新的不规范地名产生。要把地名命名作为住建部门建设规划许可审批等环节的前置条件,并及时征求民政部门意见,会同民政部门共同做好地名命名备案工作,从源头上管住增量。

三、实施步骤

     此次清理活动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分三个步骤实施。

    (一)动员部署。各地要结合工作实际,于20192月底前制定印发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要加强宣传动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二)调查摸底。各级地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有效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本地不规范地名底数详情,分类梳理不规范地名情况,于20193月底前列出不规范地名清单,为开展清理工作提供全面详实的资料。

(三)清理整改。县(市、区)要组织邀请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法律等方面专家成立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专家组,负责有关评审工作。由专家组对列出的清单进行审核论证,提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建议名单以及相应的处理意见。对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名单和处理意见,由本级地名主管部门邀请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进行法律评估和相关风险评估和社会听证。对群众同意且经论证确实需要命名更名的不规范地名,根据管理权限由相应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命名更名。地名命名更名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此项工作原则上应于20199月底前完成。

(四)总结验收。以上工作完成后,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汇总清理整治情况并报同级地名主管部门汇总总结清理整治成果经验,经主要领导审阅后报市(州)地名主管部门验收;市(州)地名主管部门应于20199月底前将工作总结报告报送省级地名主管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其在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增强地域认同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作为相关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予以部署落实。要争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支持,建立统一的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队伍,结合实际细化措施方案,明确时限要求,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问责,确保清理整治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建立清理整治工作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细化认定标准、制定命名更名方案等方面的作用,保证清理整治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要强化经费保障,不得向群众收取因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而产生的相关证照信息变更费用。省级地名主管部门将适时开展专项督查。

(二)明确责任分工,凝聚工作合力。各地要进一步明确部门分工,密切协同配合,形成清理整治工作合力。各级地名主管部门要做好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统筹协调、方案制定、清单确定、标准化处理、督促检查等工作;各级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和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据本部门的业务职责同步做好本领域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和相关信息更新维护,并将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同级地名主管部门;要加强协同联动,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联合执法方式坚决予以清理整治。

(三)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工作氛围。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地名法规政策,深入宣传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重要意义、清理重点,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制定舆情应对方案,营造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良好舆论氛围,确保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附件:列入清理整治范围的不规范地名认定原则和标准



图片3.png


版权所有:四川民政厅联系 地址:成都市东大街芷泉段15号

蜀ICP备05028613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7

简体浏览 繁體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