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省民政厅官方网站!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水口村:5+5善治助力基层治理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字体:     】  

前锋区水口村作为广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创新“5+5”善治模式,实施磐石、阳光、素质、致富、和谐“五大工程”,促进政治、法治、自治、智治、德治“五治”融合,全力助力基层治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以“政治”为引领,实施“磐石工程”增强领导力

创新“党建+乡村治理”模式,升格成立水口村党总支,下设新房支部、合作社支部等4个支部,构建以村党总支领导、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择优选拔4名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为村常职干部,选优1名学历高、年轻化、善经管的村党总支书记并“一肩挑”,水口村党支部年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党组织,多次被评为区级先进党组织,“老先进”争做“新先锋”,全力争创市级5A级村党组织。按照“一阵地七中心”规范化建设要求,投资100余万元,秉持“便民惠民利民”服务理念,建成集党的建设、服务群众、乡村治理等功能为一体,占地面积500㎡的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健全“一窗口”受理、“一站式”代办、“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服务体系,服务村民“最后一米”持久畅通,汇聚组织“一面旗”、管理“一盘棋”、干部“一条心”、发展“一股力”强大向心力。

一、以“法治”做保障,实施“阳光工程”增强公信力。水口村辖区创新设立功能型党组织——现代农业园区联合党委,强化对村党支部在产业发展方面的领导。建立1名区级常委、1个区级部门党组织、1支区级帮扶队、1个园区党组织、1名镇党委成员、1名镇干部、1名第一书记“七个一”帮扶机制,理清村“两委”权责清单,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上好村干部思政课德政课法纪课廉政“微课堂”,组织村组干部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片200余人次,开展廉政谈话和党风廉政建设述责述廉,教导管束做廉洁自律好干部,全面提升村干部法纪规则意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宣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定期开展普法大讲堂,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常态开展普法宣传,全力提高了村民对政策、民事、治安、刑事关系的辨识力。落实“一村一网格员”“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制度,实现村内“一站式”调解成功率100%。实施“雪亮工程”,在村内及农业园区新增监控12个,推进户户掌上远程“微监控”,组建治安巡逻队、护苗队等群防群治力量,共同维护园区安全与发展,村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年年提升,水口村成功创建为广安市法治平安村。

二、以“自治”强基础,实施“素质工程”增强创造力。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大网格、村民小组为中网格、院落为小网格、户为网点的村民自治“蜘蛛网”,人人都是乡村治理网络中的小“结点”,以点结网推进自治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产业发展等完善写入《村规民约》,形成以《村规民约》为导向、村民监督为补充的自治体系,充分发挥“五老”队伍示范作用,成立民主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开展灵活多策的民主议事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支志愿服务队伍驻点,“点对点”开展送技术、送农资等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构建起“经济发展人人共建、乡村振兴人人共享、乡村治理人人共治”的良好局面。

三、以“智治”为支撑,实施“致富工程”增强号召力。办好“培育大课堂”,选派村干部到市内外素质技术培训、跟班实践10余人次,村“两委”班子双带能力全面提高;办好“理论大讲堂”,利用农民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开办村级“理论大讲堂”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种养殖技术培训班32场次,培训村组干部200余名,干部能力素质整体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在现代农业园区联合党委、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村一致同意发展建成广安青花椒2000余亩,带动了周边镇村发展万余亩,建成并创建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以“智慧农业”助推全村致富,完善智能滴灌系统、种养循环等现代智能农业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中心、展览馆等基础设施,全村现年产花椒40万余斤、产值200余万元,就地新增就业200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0.8万余元,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四、以“德治”促教化,实施“和谐工程”增强凝聚力。村党总支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融入村干部、村民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和乡村治理全过程,教育引导树立正确发展观、价值观、道德观,厚植德治根基,引导张家、唐家将家族清明会开成正能量的热爱家国会,选树20余户护园爱村、文明示范、道德榜样、家风典范“星级文明户”,成立调解委员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民主议事活动,全村无封建迷信、非法宗教、邪教事件发生。大力弘扬孝老爱亲、助人为乐、遵德守礼等德治文化,设立红、黄、黑榜,全力引导全体村民坚守德治底线,倡导多上红榜、少上黄榜、不上黑榜,唱响新时代向善向美主旋律,实现了德润人心、教化群众、崇德向善,全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四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