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让大爱善举的光芒遍及天府之国 ——近年来四川省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综述

来源: 四川省民政厅  时间: 2019/11/7 10:11:03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是助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四川慈善事业在整体发展规模、社会参与程度、慈善组织建设和法治建设上提质升级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壮大人才队伍、培育发展服务机构、开展专业服务实践等方面创新发展,为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慈善+社工+志愿联动服务、聚星成火的蓬勃态势。

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慈善文化根基深厚,仁爱友善蔚然成风。近年来,四川慈善激发和凝聚广大社会力量,承担起光荣而艰巨的时代重任,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服务治蜀兴川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优化环境,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基本建立2015年,四川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是建省以来第一个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的指导、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民政厅迅速会同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信、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慈善宣传先后出台保障性文件。各市(州)陆续制定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文件,12个市(州)和17个县(市、区)政府建立了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慈善事业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配套政策出台后,各级民政部门紧紧围绕改革调整、完善监管、激发活力、规范行为四大任务,将慈善行为纳入规范,积极开展慈善组织认定登记工作,规范慈善组织信息公开行为,设立慈善活动投诉举报电话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严格执行公开募捐活动募捐方案备案和在民政部慈善中国指定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制度,推动形成慈善监督机制。截至目前,四川省共认定和登记慈善组织206个,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103个,慈善信托备案8支。在全国慈善信息平台公开募捐方案备案309个,2018年全省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社会组织157个,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增强,慈善行为日益规范,依法行善深入人心。

2014年,四川民政厅、四川省国资委、四川省工商联共同开展巴蜀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2016年,中央批准设立四川慈善奖2017年,开展首届四川慈善奖评选活动,以四川省人民政府名义对74慈善先进单位、项目和个人给予了表彰。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共有21企业(个人、项目)获得中华慈善奖表彰,激励了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投身慈善事业。每年95日的中华慈善日,各地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慈善进社区、学校、单位和家庭,全方位弘扬中华传统慈善文化。

坚持创新,务实探索慈善发展新路径。遂宁、南充、甘孜等14个市(州)分别开展慈善超市市场化运行、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邮善促民生等试点工作,着力探索就近便捷慈善、慈善助力精准脱贫新路径。广安、达州、眉山等地鼓励非公募慈善组织在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建立基金承接项目,解决了项目筹资难的问题。成都、乐山、德阳等地探索募用分离,通过协议委托、公益创投、联合劝募等方式安排或募资1500万元,委托超过100个专业服务型社会组织或机构开展助孤、助学、扶贫等慈善项目,推动慈善服务专业化。各地举办CSR沙龙、公益慈善交流会、慈善展示会等活动,搭建政府、慈善组织、学术机构、企业、媒体等共同参与的公益慈善领域跨界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了城市慈善事业发展。

通过探索开放公募权、慈善信托、互联网+慈善、慈善款物募用分离等方式募集资金,推动慈善服务专业化,慈善服务已拓展覆盖到扶贫等20余个领域。四川省扶贫基金会栋梁工程、四川省慈善总会福彩帮困助学、遂宁慈善日、资阳幸福年货、德阳慈展会、成都儿童保护周西部论善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品牌公益慈善项目(活动)。

服务大局,慈善力量在脱贫攻坚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底,6万余家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为载体”参与脱贫攻坚,4917家企业和商(协)会与4867个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投入扶贫资金约64.7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000余个,帮扶贫困群众60余万人。绵阳市社会组织扶贫的经验和做法得到汪洋同志肯定性批示。成都市探索开展社会关爱援助体系建设,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化、专业化援助,已建成关爱援助中心(站)3668个,2018年关爱援助个案达9万人次。

通过社会化运营、项目化募用、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参与,成都市建立社区慈善基金(微基金)476个,有效动员和整合辖区资源参与社区服务,不断激发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公益组织活力,源于本地又立足本地,扎根群众又服务群众,成为慈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典范。

社会工作:融入国家战略,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国家层面150多项政策法规对发展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作用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四川省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职业体系初步建成专业作用更加凸显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联合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和十三五规划,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区矫正、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意见,全省民政系统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工作通知等政策,社会工作者保密要求、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和督导规范3项省级标准,为四川社工事业发展搭建整体框架。市(州)相继出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相关意见或规划覆盖省级和地方的社会工作发展综合性政策与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近4.3万人,17120人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持证人数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四川省12所高校开设社工相关专业,每年培养社工新生力量1300余人,有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实训基地2个、省级社会工作培训基地4每年开展相关社会工作培训10万人次。城乡社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3837个,成立社会工作协会52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828家。不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推动建立基于岗位的社会工作职级与薪酬体系选拔表彰优秀社会工作人才,3人被评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成都、德阳、广汉等地出台政策,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证书的村(居)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和补贴。资阳市开展本地社会工作领军人才表彰。遂宁市将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纳入遂州英才千人计划,在12个方面对入选者给予政策支持。

专业作用更加凸显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切实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2013-2018年,财政资金、彩票公益金累计投入3900,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60余个,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社会救助、城乡社区、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儿童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殡葬服务等领域服务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推动贫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绵阳市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困难人群关爱等工作通过购买服务交由社工机构承担。成都市依托三级中心、四级网络社会关爱援助体系创新开展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获民政部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成果大奖。

志愿服务:制度逐步完善,弘扬核心价值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四川省志愿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中心工作,弘扬核心价值,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

志愿服务制度逐步规范联合出台支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和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实施意见,制定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方案试点成效评估办法有力保障了省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四川6个区(县)被确定为全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地区资阳、眉山等地印发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老龄工作的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的基本制度,建立完善为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和激励机制。成都市出台志愿服务激励办法(试行),构建多层级、多样化、全覆盖的志愿服务激励体系。眉山市出台互助养老服务积分制管理办法,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子。达州市出台星级志愿者评定办法,对优秀志愿者进行激励。雅安市出台时间银行管理办法,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

志愿服务队伍逐步壮大。截至20196月底,四川省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566万余人、志愿团体2.1万余个,发布项目3万余个,服务时间总数达到728万小时,四川省登记和标识志愿服务组织608家。全覆盖组建省、市、县、乡四级老年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老年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叫响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品牌。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无私奉献在城乡各领域,活跃在扶贫济困、扶老助残、社区建设、医疗卫生等第一线。遂宁市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3%的目标。

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动员引导更多志愿服务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鼓励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青春志愿·爱在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靓在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实施川悦明天”“天府银龄等志愿服务创新品牌项目。会同四川省文明办、团省委等部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推选交流宣传活动、项目大赛等活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社会化发展。成都市在全国设立首个社区志愿服务日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成都平原到彝藏高原,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活动日益遍及四川省城乡每个角落,到处洋溢着人人行善”“处处大爱的浓厚氛围。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必将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迸发出强大的爱心力量,传播文明,造福大众。

 




版权所有:四川民政厅联系 地址:成都市东大街芷泉段15号     联系电话:028-84423001

蜀ICP备05028613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7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