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省民政厅官方网站!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四川省民政厅下派干部心得体会和调研成果选编(二)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26日   【字体:     】  

让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中增长胆识才干

——四川省民政厅下派干部心得体会和调研成果选编(二)

 

编者按:为展示下派干部工作业绩,彰显风采、弘扬先进、树立典型,按照民政厅党组主要负责人批示要求,本期选编2名下派干部调研成果,供大家学习借鉴。他们分别是脱贫攻坚下派干部——朱龙金,四川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一级主任科员,下派任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下派干部——李睿,四川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下派任万源市茶垭乡李家坝村第一书记。

 

关于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

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

调研报告

朱龙金

 

根据厅主要领导指示,201812月中旬以来,我们聚焦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关爱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中,调研人员召开座谈会、院坝会10余次,走访村民小组11个,面谈村组干部9人、留守老人70余人次、留守儿童11人、村民310余人次,收集梳理老洼坪村两留守关爱现状,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老洼坪村两留守基本情况

老洼坪村距县城15公里,幅员面积10.01平方公里,具有山高坡陡弯急的特点,11个村民小组,形成三个较大自然村落(山上、山中、山沟),总人口3451412人,其中,农业人口1296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7人,占19.8 %80岁以上老人22名),其中留守老人77人。留守儿童11人。

 

表一:老洼坪村留守老人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

老年人

留守老人

总人数

占比

总人数

占比

其中男性

困难老人

子女在省外

年龄分布

文化程度

60-69

70-79

80岁以上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及以上

277

19.80%

77

27.80%

38

31

15

46

18

3

65

10

2
















 

表二:老洼坪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

总人数

占比

男童

贫困户

 

 

在省外

年龄分布


6岁以下

6-12

12-14


11

68.75%

4

10

9

2

5

4












表一可以看出,长期独自生活的留守老人占比19.5%,有15人,含2名五保老人,占主体的是子女在县域内或市域内工作,从年龄上来看,60-69岁较为年轻的老人46人,占留守老人的近60%,同时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偏低,小学及以下65人,占84.4%,贫困户或低保户等困难群体老年人有38人,近50%。从中可以得出,农村留守老人中需要我们全方位关注的是困难老年人。

表二可以看出,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加,以及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外出务工子女就近上学,农村留守儿童中困难群体的子女占比较大。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走访调研,当前老洼坪村两留守关爱工作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留守关爱工作无人抓。村两委中三职干部2人,即1名支部书记、1名村委会副主任,(村委会主任201810月辞职),没有明确具体人员抓。前年,村里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进行了社会组织登记,法人目前由村委会副主任担任(该同志64岁,同时承担村上文书工作),同时老年协会没有活动经费,且由于居住分散、老年人忙于农活,即使组织开展活动,也非常困难。

二是部分留守老人经济状况较差。弱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依赖于自己劳动收入,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补贴,比如新农保每月100元,部分老人有地力补贴、生态林补贴。

三是留守老人身体状况较差。77名留守老人,90%以上有心脏病、高血压、骨质增生等慢性病,长年看病吃药。但仍然坚持干大量农活。

四是留守老人精神状况较差。在走访中,一些家庭较为困难的老人在谈子女、谈生活时常常泪流满面,他们对生活悲观失望,放不下远方的子女,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五是部分留守老人人际关系较差。有的因性格原因、生活习惯,与子女不合,无法共同生活。有的留守老人邻里关系紧张。

六是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缺陷。长期缺乏父爱母爱,跟随祖辈生活,而其爷爷奶奶忙于生计、限于知识能力等,除保障基本生活外,无法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时,留守儿童成绩普遍较差,一半以上期末测试不及格。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走访中,一些村组干部、村民群众认为,除政府兜底的特需老人、儿童外,按中华民族的几千年传统,其他的人群养老、养儿属于家庭责任,出了事该自己家人负责,与党和政府以及村组干部没多大关系。一些村组干部认为,若将留守关爱的责任落实到村组干部身上,于情于理于法不合。同时,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突出道德底线的事情,即使出现也有国家法律管到的,与已无关。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近几年,中省出台了一系列两留守关爱政策文件,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村一级除高龄补贴、扶贫政策性帮扶措施等硬性要求外,没有专门的针对两留守关爱的工作层面的执行操作,谁来抓、怎么抓在基层存在盲点。

三是责任主体不履责。特需老人、孤残儿童由国家承担兜底责任,责任主体明确。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法定义务人长期在外,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一些人路途遥远、自身生活困难难以履责,一些人亲情淡薄、家庭关系紧张拒绝履责,也存在老年人因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自己不愿意与子女生活,造成责任主体履责难。

四是关爱措施不精准。存在关爱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没有根据两留守对象的个体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帮扶。村一级多数工作是根据乡上安排,发放慰问物品。从调研来看,多数两留守人员需要心理慰藉和健康关爱。

三、对策建议

近日,民政部三定规定公开印发,新增了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内设机构,专门负责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等工作,两留守关爱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针对当前农村两留守关爱工作现状困难问题,为进一步落实中省部署,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健全留守关爱工作机制。加强党对留守关爱工作的领导,把留守关爱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纳入村级治理的范畴,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定期检查考核。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家庭负责、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广泛宣传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弘扬传统文化,利用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尊老爱幼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孝亲敬老、好父母等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

三是落实定期巡查走访制度。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定期巡查走访制度,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引导村民互助,对年老体弱、单家独户的两留守人员建立台帐,落实专门人员定期通过电话、上门等形式了解情况,定期与其义务人保持沟通,督促履行法定义务,对居住较为集中的建立邻里互助组织,坚决杜绝冲击社会底线的现象出现。

四是加强留守关爱队伍建设。建好三支队伍:建好农村留守关爱专门队伍,在村一级落实专门人员,负责排查、收集、反馈留守人员情况;在村民小组建立邻里互助队,突出重点对象,及时反馈情况;建立留守关爱志愿服务队,由村组干部、党员、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代表参加,结合脱贫攻坚走访,定期到两留守人员家里看望关爱,了解身体、心理等状态,帮助解决具体困难,督促其法定义务人履行主体责任。

五是狠抓政策法规落实执行。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严厉打击惩处不赡养老人、不扶养未成年人的不法行为,以案说法,以案教育警醒身边人。

 

四川省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问题对策之思考

——以万源市茶垭乡李家坝村为例

         

 

随着我省社会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快速转型,伴随着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必然会导致老人需要赡养时子女的缺位,动摇家庭养老的功能。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缺乏照料、精神孤独、生病就医难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关系到老人的健康和权益,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迫切需要引起社会关注。

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从户籍类型来看,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农村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就茶垭乡李家坝村而言,由于主要的留守群体是农村留守老人(村户籍儿童基本随父母在县城或外地读书,茶垭中心校基本无本村儿童就读),因此本文主要的调研对象以本村农户为主、敬老院为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小组访谈、半结构性访谈、参与观察、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1812月利用驻村工作组走村入户调查了143户留守老人,并对典型老人进行深入访谈。所调查的对象覆盖普通农户家庭、乡镇敬老院。共发放了215份问卷,回收问卷213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问卷有效率达99.1%。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

万源市茶垭乡李家坝村位于秦巴山区、革命老区万源市东南方,面积1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9.6亩,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共有农村住户521户,总人口2040人,常住人口1429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599人,占总人口的34.3%80岁以上高龄老人29人,90岁以上高龄老人3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43户、215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5.9%

调查样本特征性别结构:男性116人,占调查对象的55.2%;女性94人,占44.8%。年龄结构:60—70115人,占55.1%;71—8065人,占31.1%;81—9026人,占12.4%;90岁以上3人,占1.4%。文化程度:文盲78人,占37.1%,小学96人,占45.7%,初中23人,占10.9%,高中11人,占5.2%,专科及以上2人,占1.1%;居住地域:山区138人,占65.9%,公路沿线41人,占19.8%,敬老院2人,占0.4%,县城25人,占11.9%,外地4人,占1.9%,家庭结构:独居老人56人,占26.7,和配偶一起生活的老人147人,占70%,和亲友一起生活的老人7人,占3.3%。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及分析

从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和服务需求调查发现,困扰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六大缺失,即经济缺供养、健康缺支持、生活缺照料、精神缺润泽、感情缺慰藉、安全缺保障。

(一)留守老人经济缺供养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农村养老的主要内容中,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都不可或缺,但是经济供养处于核心地位。目前老人已成为农村生产劳动的主力军,老而不休。从留守老人的生活来源结构看,41.5%的留守老人目前还在依靠农业生产获得收入,其中经常劳动的占56.2%,农忙时劳动的占32.9%,偶尔劳动的占10.9%;自己完成劳动的占60.9%,需要请人帮忙的占27.1%,很难自己完成的占12.0%。子女赡养费、国家救济的比例分别为46.8%和28.3%,退休金、社保(含养老保险)所占的比例(1.4%)微乎其微。这表明,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上主要还是靠家庭供养,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子女给予的生活费是留守老人目前主要的生活来源。针对留守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保障能力十分微弱。

再看留守老人的家庭支出结构。以李家坝村老蛇坝组留守老人邓正某为例,他有2个儿子1个女儿。他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以正常户每家平均069亩地、每年种植两季(一季油菜,一季土豆) 计算。平均产350kg菜籽,2000 kg土豆,按每公斤菜籽、土豆均价14元价格卖出,一年收入为:(2000X 1.4+350X 1.4 =329 0元。一年的总支出大约如下:农药:30(元)× 2(季)=60元;种子:200(元)× 2(季)=400元;化肥:500(元)× 2(季)=1000元。总支出合计:1460元。年生产性收入1830元(不包括一年的日常生活的花销);除去子女赡养、地力补贴、生态林补贴等其他收入每月纯收入为152.5元加基本养老保险75元合计227.5元。日常生活开支、医疗费用、生产性投入是农村留守老人支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典型户的详细调查和统计,可以看出,在平均每户0 .69亩耕地的情况下,一年的总收入扣除一年的总支出,平均每月的纯收入才为230元左右,勉强满足每个月日常生活的各项花销,且老人不能生病。低下的经济收入水平导致了留守老人缺乏足够的资金改善生产生活水平。

(二) 留守老人健康缺支持

子女外出打工后,许多留守老人要承担起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不仅要种好自己那部分田地,还要附带照顾子女的田地。在繁重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压力、营养摄取不足、生活环境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共同影响下,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显然不容乐观。从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看,健康情况良好的仅占24.7,而有慢性病的41.0,有两种以上慢性病的34.3需要长时间的治疗,且很难被彻底治愈,会造成家庭大量的经济支出。留守老人患病后选择去卫生部门就医的占37.6%,自己买药的占56.2,选择听之任之的6.2

    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为很多老人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对身体出现的异常情况不易察觉,往往是病入膏肓才到医院就医,常常为时已晚。即使发现身体有异样,也就是小病拖,大病扛,不愿走医院花冤枉钱。同时老人还有隔代照顾、无人陪护等方面的顾虑,不愿尽早及时到医院就医。就诊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条件差。看病难。留守老人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原因,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会加重家庭经济的负担。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对年老体衰、收入水平较低的老人来说,医疗费用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患病后缺乏照料。由于子女自身发展和家庭生活等因素大量外出务工,老人一旦突发疾病,就没有人能够及时将其送到医院治疗。由于工作地和家庭之间往返的成本太高,如果不是威胁到老人生命,子女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回来照顾老人。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会造成留守老人的照料缺失,从而出现不能及时就医或者就医后得不到很好照料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民患大病后的经济负担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然而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起付线高、保障水平低、报销程序繁琐、各级医疗机构违规操作等。县乡一级政府由于资金投入水平有限,为了保证资金的收支平衡,只能通过严格限制报销内容、规定较低的封顶线来控制。因此,这种低水平的保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留守老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而高起付线、高共付率造成了部分留守老人由于难以承担起付线的资金成本,无法跨过起付线去接受治疗。还有部分留守老人因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而无法得到治疗的机会。

同时,随着生活环境、自身角色和地位等的改变,老人的心理和情绪也会产生复杂变化。按照现代人类长寿理论的观点,在影响个人寿命的一切不良因素中,最让人短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留守老人除了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以外,还存在焦虑(占37.4%),抑郁(占26.5%),恐惧(占32.5%),苦闷(占34.8%),孤独感(占29.7%)等心理健康问题,如害怕患病后无人照料、死伤在家中无人知晓、找不到人说话等都是调查访谈中留守老人最常见的心病。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为人所忽视,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

人进入老年期后,身体的各项机能会逐渐减退,可能会出现视力减退、骨质疏松、行动迟缓、肌肉松弛等退行性变化,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升高逐渐降低,个人应付自身所处环境的能力也随之受到影响,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子女外出务工使得代际之间出现长时间的空间分离,必然会影响到留守老人照料资源的可获得性,影响到家庭照料结构的安排,并使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处于照料风险中。在日常生活照料情况中,自己照顾自己的20.3%,老伴照料52.9%,亲戚邻里照料26.7%,国家养老兜底占0.1%。

由此可看出,老人及其配偶在留守老人的照料资源供给结构中,老人自己及其配偶是主体型照料供给者。提供最主要的照料资源,承担最主要的照料工作。一般来说,老人只要具有完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都会尽力自我照料。配偶是老人的经济扶持和精神陪伴者,也是老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顾者。而家住县城子女、其他亲属在留守老人的照料供给结构中,与除老人( 自己和配偶) 之外的其他群体相比,家住县城子女及其他亲属为老人提供的照料比重相对较大。但是在现代市场化发展过程中,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解体、父权制的家庭管理结构和伦理道德的衰落,父辈的权威受到挑战。子女往往不愿意给予老人更多的支持和照料。同辈群体、村委会和政府留守老人的邻居、同辈群体为老人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则较微薄。当老人在子女外出期间意外受伤或突发疾病时,多由邻居等社区成员送往医院;在农忙季节,也会有邻居来为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由于支持力度十分微弱,在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结构中只是缺失型照料供给主体。同时,目前农村社会化照料服务机构发展落后,村集体和政府对留守老人的照料缺位化。

(四) 留守老人精神缺润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人物质生活保障基本得到满足,但随着子女外出以及年龄的增长,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往往得不到满足,显得空虚寂寞。留守老人的娱乐文化生活,不仅包括家庭成员提供的情感关怀和精神慰藉,也包括老人通过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获得的情感支持。公共的文化活动和公共空间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与社区其他成员交流与活动的平台,获得与经济收益不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并减少子女不在身边所产生的孤独感。从对留守老人的调查中,面对留守选择串门聊天的46.1%,选择和子女远程聊天的占79.7%,选择阅读报纸书籍的22.8%,选择互联网娱乐的占9.4%,选择麻将棋牌的占37.6%,选择观看广播电视的64.8%,选择其他兴趣爱好的占8.5%。比较典型的如李家坝村马家营坝组留守老人陈顺某有两个女儿远嫁外地,终日无所事事,除了在家看电视,主要精力就放在反映无理诉求上,成为乡镇知名的缠访户

    (五)留守老人感情缺慰藉

我国农村老人的精神需求主要是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来获得满足,亲情关怀、家庭温暖、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是老人晚年幸福的重要保障。从留守老人的夫妻感情状况看,感觉夫妻双方感情好的占21.8,感情一般的61.9,感情较差的16.3,可见在最重要的配偶感情慰藉方面,夫妻双方感情融洽家庭和睦的仍然占少数,多数留守老人夫妻常因经济负担、健康照料等生活琐事吵架,影响夫妻感情

    而从留守老人与子女的感情状况看,感觉与子女感情好的占30.5,感情一般的51.5,感情较差的18.0%,与父母感情好的外出子女的回家探望和电话联系回家频率较高,且子女一般工作地点离家较近,但是绝大部分外出子女离家比较远,回家一次的成本也较为昂贵,所以如果不是老人有急病或者家里有特殊情况,一般都会选择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和父母团聚。在外出期间,绝大多数子女会保持电话联系,通过电话了解情况。老人也可以通过电话得知子女的消息,获得一定的情感补偿和精神慰藉,减少对子女的思念和担忧。而且如果老人遇到了困难或者突发急病,能够通过电话及时告知子女,增加了老人的安全感。

    从留守老人与邻里人际关系的情况看,与邻里人际关系好的占46.2,关系一般的44.3,感情较差的9.5%。虽然小部分乡邻因为用水、耕地及其他生活琐事等原因交恶,但正如远亲不如近邻,大部分邻里还是能够和睦相处,守望互助,平时也经常串门交流,但是毕竟不能取代至亲的情感慰藉和照料作用。

    (六) 留守老人安全缺防范

留守老人的安全防范问题长期被国内主流研究忽视,笔者认为,作为安全意识较差的农村留守老人更需要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从问卷反馈情况看,认为用火用电等安全存在隐患15.4%,担心诈骗等造成经济损失28.2,担心暴力犯罪带来人身伤害12.5,害怕生活生产及交通发生事故41.7,担心发生自然灾害14.4财产安全隐患。一是在人身安全方面,在生产及生活中摔倒、扭伤、旧病复发、被机动车撞倒等意外人身伤害成为留守老人最担忧的事情,虽然均可报销医疗费用,但大部分老人都希望平安出入;二是在财产安全方面由于子女长年不在身边,加之留守老人防范意识差,极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多名被调查留守老人表示在一年内存在上当受骗、被盗等情况,个别甚至遭遇了抢劫性侵等严重暴力犯罪三是居住安全方面,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居住房屋呈现老旧、线路老化、环境较差等安全隐患,再加上老人安全意识差,用火、用电不慎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同时自然灾害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也时有发生

三、农村留守老人改善困境的应对策略

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着经济缺供养、健康缺支持、生活缺照料、精神缺润泽、感情缺慰藉、安全缺保障等问题。国家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也高度重视,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专项法律,民政部、公安部等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文件制度,如建立留守老人台账、定期探访制度等,但在基层实际操作中落地还比较困难。此次被调查的留守老人选择的改善留守老人困境的有效对策从高到低依次选择的是:加强农村建设吸引子女回流43.4%, 强化农村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占37.8%, 发挥邻里亲友的互助作用占35.1%, 完善养老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29.6%, 发挥老年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占15.7%, 加强文化宣传教育13.9%,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养老2.3%。

调查数据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经济供养方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理顺老龄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要让农村留守老人工作有人抓,留守老年人事情有人管、留守老年人困难有人帮,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态势。要对农村留守老人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举措。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和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二是提供适当补贴,开展生产帮扶。鉴于目前物价上涨给老人带来的极大冲击,尤其是他们难以承受的昂贵的生产资料,如柴油、肥料等。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贴,以降低生产成本。另外,各级部门也应在生产上给予一定的帮扶,提供先进的科技和生产资料,学习先进理念和科技,将先进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加大农村敬老院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敬老院的软硬件条件。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日益增多,敬老院可拓展服务对象,通过适当收取费用,向农村社会老人提供寄养代养、日间托养、家庭护理、配送餐饮等服务。村委会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建立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教育、精神慰藉、健身娱乐等服务。积极引导、鼓励、培植民间服务机构,建立留守老人互助协会等非政府组织。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民办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等,政府应在土地供应等方面提供优惠。四是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镇村率先建立具有较高缴纳和支付标准、政府( 或村集体) 补贴占有相当比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些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镇村,采取逐步提高缴纳和支付标准的方式,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起具有较高标准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五是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留守老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子女外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是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农民工返乡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能够有效的将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返乡创业(就业)不仅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也兼顾照顾了家中老人,同时支持了家乡建设。

(二)健康支持方面

老人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切实有效的医疗保障。鉴于新型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药价高、支付起点高、手续麻烦等农民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以及民间医生允许留守老人赊欠医药费给予了老人极大便利的实际情况,应设法将村中民间卫生工作者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议降低支付起点,特别要加强对慢性病等中老年常见疾病防治的保障力度。看病选择记账模式调查发现,老人在生病期间一般选择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为主要的看病场所。如果在自己经济拮据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向卫生所和卫生院的医生、管理人员寻求帮助。采取记账的方式,先给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所开支的医疗费用等子女回家以后再一次性付清。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老人因为缺钱看病而不去医治的情况。为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二是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适当补助,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使乡镇卫生院能吸引和留住优秀医务人员;三是建立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使留守老人在当地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四是提高农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并对一些疾病的报销比例进行调整,对于老人易发病提高报销比;五是积极推行医养融合发展。通过养老院设立医院、医院举办养老院、养老院与医院联办等形式,推进养老与医疗相互融合的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实现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便捷对接。建立留守老人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制度,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送医下乡活动,满足留守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提高留守老人健康水平。

(三)生活照料方面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农村老年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建议酌情增加政府投入,加快村老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规范,是抓好基层老年人及留守老人自治管理,提高留守老人生活照料质量的重要方式。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也要发挥作用,搞好服务,增强留守老人的归属感,缓解其孤独感。一是建立留守老人巡访制度。利用村居委会、基层老年协会及时了解留守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和心理诉求。坚持定期走访、节日慰问,增强感情联系,把社会的关怀送到老人心里。二是组织老人相互照应。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役军人为主体,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区域单位,成立老年人组织,组建文体队伍,一方面使他们自我服务相互照应,一方面协助村委会做好村级事务,使留守老人从留守中解脱起来,融入整个老年集体,既消除了孤独感又为村里发挥了余热。三是成立老年互助组织。广泛开展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等志愿活动,为农忙收割、生病住院、鳏寡孤独的老人提供农忙帮扶、病床陪护、事务代理、聊天解闷等服务。四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社工人员,介入农村留守家庭,采用社会学的工作方法,帮助老年人了解自身权利,提高他们的自决能力,减少老人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五是拓宽集中供养范围。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和部分其他人员。留守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特别是对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提供生活补贴,让高龄留守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

(四)精神润泽方面

     建设多元化的老年活动设施子女外出后,老人容易产生寂寞、烦恼、压抑等消极情绪,精神生活较为贫乏,可供选择的娱乐生活和消遣的渠道十分有限。一是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其一,相关机构或者部门需要在农村内部建立一些健全的文化企业、娱乐场所、医疗保健室以及文化休闲平台的设施,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活动需求;其二,引导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加大农村养老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组织社会中的各类组织或者福利机构来共同参与到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中来;其三可以利用乡村中那些废旧厂房或者学校等设施将其改建成留守老人专用的文化娱乐场所如棋牌室、老年大学等。二是构建农村文化服务组织。借助这些文化组织,可以满足留守老人生理和心理层面上的需求,也可以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他们重新找到心灵的归属感,此外借助农村文化组织的合理开展,借助文化服务组织来替这些缺乏劳动力的农村留守老人维权,尤其是要教育这些留守老人的子女不可忘本,就可以消除父母心中的抑郁寂寞和空虚。同时也可邀请一些公益性文艺团体送文化下乡,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三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如果要丰富留守老人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一定要营造氛围,培育文化因子。一方面采取召开茶话会、发放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广播等形式,宣传留守老人理解文化,努力提高起文化素养,让留守老人想文化;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农民夜校、知识讲座、培训班、结对帮带等形式弘扬传承文化活动精神,让留守老人会文化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依托村文化活动室等多功能活动场所配备的影视电脑、乐器、棋牌等设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唱山歌(红歌)比赛等等各类特色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出台扶持措施,鼓励各村定期为留守老人举办符合村情民情,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充实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亲情慰藉方面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现在,很多外出子女注重的是经济上、物质上的孝顺,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人更期待和子女在一起唠唠家常,享受一种轻松、愉快的精神盛宴。所以,要倡导子女常回家探望问候老人,使老人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慰。一是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倡导子女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要对不尽赡养义务,虐待甚至遗弃老人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子女善尽赡养义务。三是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加休假期等。四是不断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开展孝心儿女”“敬老模范人物”“老年温馨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法制宣传,典型事例引领,宣传孝道,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尊老爱老社会氛围,强化尊老敬老爱老不仅是公共道德上的要求,同时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号召动员留守老人子女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

(六)安全保障方面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的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为每名农村留守老年人建立信息卡全面对辖区内农村留守老年人进行排查和摸底,准确掌握辖区农村留守老年人的数量规模、经济来源、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照料情况等基本信息,做到精准界定、精准排查、精准识别,确保精准定位到村、精准识别到户、精准建档到人。二是由村民委员会协助实施,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及时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在各村民小组,为留守老年人就近安排探视人,保障对留守老年人每人每天探视1次;在本村范围内,按照村民小组分布组建留守老年人定期巡访组织,探视或探访期间,如发现留守老年人因突发事件导致生活陷入困境或生活不能自理,村民委员会要尽快联络留守老年人的子女或家人,并组织亲属或邻里应急照护留守老年人。三是建高度重视农村治安防范工作,强化治安防控工作,组成治安义务巡逻组织,配合基层派出所进行夜间治安巡逻,有侧重地对老年房进行治安防范覆盖,并定期派人对留守老人住所进行用电用火隐患排查等。有关部门要向留守老人讲解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重点解说该类违法犯罪的形式、手段、预防及应对,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村留守老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四是教育子女也应担负起老人的安全责任,定期回家看望或打电话询问,或者委托邻居亲朋照看,以确保留守老人的人身安全。


2022-01-07